2024-12-22 22:45 点击次数:150
博时研究精选持有期混合A为混合型-灵活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77.22%,债券占净值比4.27%,现金占净值比6.29%。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汇添富稳健增长混合A为混合型-偏债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22.02%,债券占净值比92.82%,现金占净值比3.73%。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编者按:2003年至2020年,世界银行连续17年对全球190多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中国的排名从《营商环境报告2018》的全球第78位提升到《营商环境报告2020》的第31位。
2023年5月,世界银行推出全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Business-Ready)——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价。此次评测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专家调查的唯一样本城市。评估维度从办事便利度拓展到监管框架完备度、公共服务可及性、企业办事便利度三个维度,还包含数字技术运用、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性别平等三个主题;评估对象拓展到大中小各类内外资企业(不包括国有企业);数据采集更加多元化,还首次引入企业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6个片区)。
近年来,上海以对标国际营商环境一流实践为牵引,推出综合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18年以来,上海每年出台一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到今年已经是第七版,从1.0到7.0,累计推出了逾千项改革举措,涵盖了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涉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监管环境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多个方面。
为对标最新版世行B-Ready评价体系、主动回应企业关切和便利获取相关政策,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界面新闻,耗时2个多月,先后采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十多位专家学者,推出“大咖聊营商”专题。专题涉及公用基础设施服务、获取经营场所、劳工、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解决商业纠纷等多个方面,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一起谋划,为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谏言献策,也为持续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力出彩。
去年,世界银行正式启动新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B-READY),上海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行评估的专家调查样本城市,上海法院承担 “解决商业纠纷”和“办理破产”两项指标的牵头任务。
自2017年以来,上海法院接续7年推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制定实施146项对标改革措施,推动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员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接受了界面新闻专访。在林晓镍看来,世界银行B-READY“解决商业纠纷”指标涉及130余个测评点,其关键就是降本提速、公开透明、数字赋能。
林晓镍同时指出,在对标评估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上海聚焦影响审判质效的重点环节,一方面就涉及国家事权事项提出顶层设计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10余项制度机制改革措施,努力形成先行先试的“上海模式”,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上海智慧。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近年来,上海法院采取了哪些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又将有哪些新的部署和举措?
林晓镍:上海高院自2017年以来承担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估中“解决商业纠纷”(原“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两项指标的牵头任务,接续7年推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从机制改革创新、诉讼降本提速、数字改革赋能等方面,制定实施146项对标改革措施,推动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去年,世界银行正式启动新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上海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行评估的专家调查样本城市。一年来,上海法院坚决贯彻中央、市委决策部署,从提升审判质效和诉讼便利度、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体验度的实际成效等方面,深化落实《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计划(7.0版)》推出的25项举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细化完善制度框架。高院单独和牵头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文件13件,在支持“三特定”临时仲裁、探索电子资产执行程序、细化明确最后一次开庭至结案的时间标准等方面先行先试,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肯定。
二是优化审判执行工作机制。依法拓展小额诉讼程序范围,今年上半年适用率提升至89.71%。提高庭前准备环节工作质量。推进与公安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信息共享,促进执行工作升级提速。
三是发挥数字改革赋能实效。坚持“数字改革赋能”工作主线,持续推进数字法院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度融合,加大营商环境数字场景研发应用力度。以数字改革赋能司法办案、社会治理、司法便民,形成和发挥数字改革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强大动力。
四是推进司法程序公开透明。高院上线了全面改版升级后的司法质效数据公开平台,大幅拓展公开数据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全市法院一二审民商事、不动产、调解、破产、执行等案件的审判执行质效、平均审理时间、成本费用等数据都实现了实时、常态化公开。
界面新闻:您提到上海法院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首创机制,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些首创性改革?
林晓镍:司法程序的完备性,既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司法效率的重要引擎。同时,这也是世行营商环境评估的重要内容。在对标评估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我们聚焦影响审判质效的重点环节,一方面就涉及国家事权事项提出顶层设计的建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10余项制度机制改革措施,努力形成先行先试的“上海模式”,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上海智慧。
例如,上海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民商事案件裁判生效信息即时推送场景,着力解决以往企业反映的获知裁判生效日期时间长、不方便的问题,已向1.9万件案件当事人推送裁判生效通知4.2万次,为每个案件当事人平均节省开具裁判生效证明的时间约20天,有效提升企业诉讼便利度。
我们还上线运行了“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该平台集诉讼、仲裁、调解三大解纷途径和翻译、涉外公证、域外法查明、涉外法律资源检索等解纷辅助功能为一体,为中外当事人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涉外商事一站式解纷渠道。
界面新闻:解决商事纠纷的效率是企业群众密切关心的内容,这也是上海上一轮测评的优势项目。请问上海法院是如何降低经营主体诉讼时间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
林晓镍:保障企业群众用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妥处纠纷,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以来,上海法院审结商事案件45.4万件,一、二审平均审理用时44.8天、61天,平均执行用时34.4天。上海法院解决商事纠纷的时间、成本、司法程序质量指数等指标持续位居全球领先水平。
一是善用数字工具激发诉讼加速度。全面运用立案“智能审查”系统,对符合立案条件、审查期限满7日的案件和诉前调解满2个月的诉调案件由系统自动转为立案。全面推进随机自动分案,随机分案率达到99.34%,实现当天分案。通过压缩案件流转环节,更好更快地依法保障当事人诉权。
二是紧扣重点环节推进机制流程再造。上海法院对委托鉴定进行全流程监管,去年鉴定评估用时缩短20.7%,今年上半年又缩短16.92%。在全国首创诉讼文书送达地址告知承诺和电子送达机制,去年共适用电子送达1360.6万次。制定《关于上诉案件移送流程管理的规定》,建立上诉案件高效移送长效机制。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严格审限管理。在全国率先管理延期开庭次数及事由,超99%的案件在法定次数内审结。出台相关规定,细化规范诉讼各环节的时间标准,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审限内结案率91.66%。
界面新闻:上海法院是如何降低企业群众的诉讼成本的?能否分享有关降费的案例?
林晓镍:降低经营主体解决纠纷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
上海法院一是严格规范诉讼收费退费。上海法院形成“主动退费、实时提醒、一键操作、全程监管、智慧联动”的胜诉退费工作新常态。2023年,上海胜诉案件共退诉讼费9.31亿元。不向申请人预收执行申请费,有效降低企业参与诉讼和申请执行的成本。
二是瞄准企业诉讼保全担保痛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适用保全信用担保工作机制,允许信用较好的企业在申请诉讼保全时以其信用作为担保,不再要求其提供现金、担保机构保函等,有效降低诉讼保全成本。
三是降低拍卖辅助费用。在执行案件中全面适用网络司法拍卖,发布《关于调整网络司法拍卖辅助工作费用收费标准的通知》,将辅助机构费用收费标准累计下调70%。拍卖未成交的,不收取费用;拍卖成交的,单件标的最高收费限价为25万元,股票类标的最高限价为3万元。
四是降低司法鉴定成本。今年初,上海法院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文件,改变政府定价中个别鉴定项目完全按照诉讼标的额计费且上不封顶的做法,有效降低了此类鉴定项目的诉讼成本。上海高院还与相关鉴定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达成了《关于上海法院司法委托鉴定收费标准的约定(2024年)》,普遍下调法院委托司法鉴定的收费标准,其中个别项目如资产评估中100万元以上的费率下调幅度达70%。
我分享一个司法鉴定降费实例,案件当事人在长宁区某小区拥有同幢三套住宅及两个车位,根据案情需要,原告申请法院对这三套住宅及两个车位的价值委托司法评估。在《约定》出台前,案件中的三套住宅及两个车位总价值2138.25万元,按旧标准三套分别收费,应收54858元。而根据《约定》房产评估收费标准及说明,收费34884元,直接降费19974元,降幅达36.4%。
界面新闻:上海正大力推动数字法院建设,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上海法院后续如何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林晓镍:去年以来,上海法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有机融合,通过研发涉营商环境数字模型、数字平台,有效赋能涉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司法办案、社会治理、司法便民,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赋能增效。
例如,针对小微企业涉诉后金融机构不敢贷的情况,探索建立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主动为金融机构提供准确的涉诉信息,运用司法大数据为涉诉企业“正名”。目前已向贷款征信平台提供数据查询服务1100余次,帮助200余家小微企业获得贷款7.8亿元,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专门就此增设了“中小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条款。
目前,我们已正式启动上海“数字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子系统项目研发建设。接下来,我们将依据海量司法大数据,与政务信息等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智联融通,推动对法治化营商环境数字体征分析,及时准确监测和预警风险,并根据监测结果智能生成营商环境专题分析报告,以“司法大数据”支持党委政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决策。
界面新闻: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国际经贸商事和投资争议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仲裁制度的运行和改革离不开司法的支持,上海法院有哪些举措?
林晓镍:仲裁地法院支持仲裁的力度是各国经营主体选择仲裁地的重要考量,也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仲裁中心的关键因素。对标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定位,上海法院在支持仲裁程序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
一是优化集中管辖机制。上海高院于近期出台规定,对涉“三特定”临时仲裁、“境外仲裁业务机构”仲裁的司法案件进行集中管辖,并将探索研究“三特定”临时仲裁配套司法审查规则,依法保障临时仲裁制度规范运行。
二是探索在线办理仲裁财产保全机制。2023年6月,上海法院开通仲裁财产保全在线办理通道,仲裁机构可以在线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极大提高了仲裁保全材料流转及审查效率。
三是创新推出支持仲裁案件审理开具调查令制度。2023年12月,上海高院出台关于开具调查令协助仲裁调查取证的办法,在全国率先为仲裁机构及时查明案件事实、依法公正裁决提供有力支持,获得仲裁业界普遍好评。闵行法院依法签发了首份支持仲裁的调查令。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创新,不断增强仲裁司法审查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不断完善健全仲裁财产保全机制和调查令制度,更好支持上海仲裁事业创新发展。
界面新闻:诉讼、仲裁、调解作为解决商业纠纷的三驾马车,调解也是国际通行的灵活、高效、便捷的解纷方式,请问上海法院在诉调衔接、诉前化解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林晓镍:为优化诉调程序衔接转换,上海法院与全市17家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6400多家人民调解组织和金融、经贸、航运、知产等行业调解组织在线对接,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
日前,上海市高院与市工商联共同举办司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就明确调解范围、确定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等达成共识。市工商联已遴选100余名商会领域的调解员,纳入上海法院特邀调解员名册,积极探索发挥商会调解组织在高效解决商业纠纷方面的专长和优势,助力商事纠纷源头治理。
今年上半年股票t加0平台,上海法院民商事纠纷案件共结案30.39万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32.4%。
上一篇:在线配资股票平台 中指研究院:四季度以来核心城市楼市出现明显升温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市场_股票配资协议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