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7 22:15 点击次数:60
去沙河边的梅园看了一下午梅花。青梅还未开策略配资,白梅正怒放,红梅刚开。忽然想起余秀华写有一首梅花诗。本期我们来分享一下她这首作品。
《梅花开》
余秀华 / 诗
第三杯酒喝完,他又看了看窗外
它们砰砰砰
这一下午的时光比战争平稳多了
溅出的血大部分来自赞颂
刚刚离席的那个人,踉跄地
把掉在地上的衣服捡起来
他喝了两杯闷酒
一句话不说
他心头有一座坟,坟里有衣
没有骨头
然后他开始唱歌
他唱他替一个人吃了许多年的饭
而那个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他唱他替一个人走了许多路
而那个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他又喝了两杯
窗外就没有声音了
树上的那些红点儿
形同涂上去的
幸亏无风
余秀华有很多击人心扉的诗篇,但也有少数诗会惹人争议,令一些诗友迷惑。
其实,诗友们对一首诗歌的争议,主要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文学史上,对古诗词的争议包括了作者、创作时间、创作背景的讨论与商榷。在当下的新诗阅读方面,最大的争议主要是对诗歌内容的含义、伦理等方面的争议。余秀华这首写梅花的作品,自发出后就被许多诗友的关注与讨论。
余秀华这首《梅花开》一共有三节。第一节为前四行,第三节为最后五行,中间的十一行为第三节。
梅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种精神象征。见到梅花绽放,稍有点文化的人都会从古诗词里想到梅花的那种热血荡漾的心性与不屈的孤傲气度。女诗人在这首作品里正是着重于以心性、意气写梅花绽放的。
诗一开头下笔突兀,似不着题,以一个饮酒的人的注意力为起点:“第三杯酒喝完,他又看了看窗外 / 它们砰砰砰”。
读诗的时候我们要想到诗歌的主题和题目,把所读的内容与之相关联起来。诗人写诗的时候也是这么创作的。因此,从从前两行来看诗中喝酒的那个人在喝前两杯酒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窗外开放的梅花了。
女诗人在第一节里虽然没有写出“梅花”两字,但是通过诗中人物注意力的聚焦之处——在窗外某处,梅花正酣畅淋漓地绽放,并且由视觉幻化出了听觉。这些花朵打开的声音于喝酒的人,于女诗人,是那么的铿锵有力。
这种诗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有这种感觉后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写出的。这种感觉交互的写法即是通感的写法,往往给人一种有点儿既夸张又奇特的感觉,但往往可以令诗意更加生动鲜明,为诗增添了屡屡神韵。余秀华在这首诗里把梅花开的过程以通感的手法写出,除了给人新奇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梅花开的精神内涵的遐思。
是什么促动着女诗人的心,让她觉得梅花开放时会砰然有声呢?诗人们对梅花的赞美,源于对自然、生命的敬畏,通过想象力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余秀华在这首诗里的感受也同样独特,同样揉入了自己的体悟:“这一下午的时光比战争平稳多了 / 溅出的血大部分来自赞颂”。
女诗人见形幻声,再由砰砰的声音想象到一场战争里的砰砰声,然后把战争里的血滴与那刚开出的梅花相关联、作对比。当然,一树花开自是静好的时光。在这样的下午,一个人只需慢品浅酌,安逸喝酒,痴痴地望着窗外让人讶异的一片红朵。
自古以来有那么多人用诗和画赞叹梅花,而这首作品里所蕴藏着的是对梅花风骨的赞颂,其外延所成意象,即是诗中喝酒的那个人:“刚刚离席的那个人,踉跄地 / 把掉在地上的衣服捡起来”。
离席,在这里有半路告别,分道扬镳的象征意义。在一场盛大或冷清的梅花宴里离席的,将是五枚花瓣依次的凋零、离开。那花瓣在空中飘落时跌跌荡荡姿态,恰如一个醉酒人踉踉跄跄的步伐。梅的精神留驻饮酒人的心中,以瓣为衣:“他喝了两杯闷酒 / 一句话不说 / 他心头有一座坟,坟里有衣 / 没有骨头”。
喝酒的人在窗前独酌,以梅为友,见梅开,思梅落,终有别,愈发孤闷。人生如梦,谁不是谁的过客呢?正如古人诗句“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但留一缕梅魂在心中,哪怕只如一堆衣冠冢,以梅为名。我们可以用一行“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来思念悼之,也可以用“一树梅花一放翁”来念悼之。
第二节后五行是对梅花魂魄的苦苦追寻,令喝酒的人穷尽一生的追寻:“然后他开始唱歌 / 他唱他替一个人吃了许多年的饭 / 而那个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 他唱他替一个人走了许多路 / 而那个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不知道身在何处的人正是离席的那个人,是梅花魂魄,照应着第二节四、五两行里喝酒的人心中的坟。这一切恰恰是对梅花的另一种形式的赞颂,只不过女诗人用了象征手法,让人不易领悟。
第三节从前两节流动变化的场景里退出,趋向于静止的场景。这种诗意的跳跃变化源于饮酒的人意绪变化的终止:“他又喝了两杯 / 窗外就没有声音了”。
那人从对梅花的痴念中醒过神,静下心,窗外一树红花怒放,不晃不倚,一如心头坟茔里的故人返魂至眼前。
最后三行以写意的画风来再次传达梅花的英姿:“树上的那些红点儿 / 形同涂上去的 / 幸亏无风”。
这也是喝酒的人在醉眼朦胧中再看梅花时的形象,是真实的感觉。梅花的红点如同血点,要是有风会如何呢?风吹树摇,一定如密集的血点四溅,从而让人一腔血脉喷张,豪气升华。这里刚好与第一节里的后两行街接起来,互相照应。至此,诗意从静止的境界中升华,让人感慨女诗人的作品意境如斯妙绝。
关于余秀华这首《梅花开》,诸位诗友觉得如何?有争议否?欢迎一起交流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
在此附上deepseek解析余秀华《梅花开》,以飨诗友:《梅花开》赏析
余秀华以冷冽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灵魂的雪夜独酌图。第三杯酒的刻度划开现实与虚妄的界限,窗外"砰砰砰"的梅花坠落声成为这个下午最惊心的爆破。那些殷红的花瓣在诗人的视网膜上炸裂,幻化为赞颂者口中飞溅的鲜血,将温柔的时光切割成残酷的修辞场。
离席者的踉跄构成存在的隐喻:俯身拾衣的动作恰似打捞记忆残片的仪式。两杯闷酒在喉间浇筑出沉默的纪念碑,衣冠冢里盛放着被时间蛀空的承诺。当歌声刺破醉意,我们听见替身与本体在命运回廊里的永恒错位——吞咽的饭粒是未竟的思念,跋涉的脚印是徒劳的追寻,所有的负重前行都在"不知何处"的虚空里坍缩成量子态的执念。
最后两杯酒浇熄了窗外的喧哗,凝固的梅花如同命运伪造的血迹。当无风之境降临,所有飘零与追寻都冻结成超现实的静物画策略配资,唯有醉眼里的红点灼烧着存在的荒诞。这场发生在玻璃两侧的独幕剧,最终在酒精与梅花的共谋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残酷解构。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市场_股票配资协议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